新闻动态
你的位置:超级大满贯下载安卓 > 新闻动态 > 千年中医视角下的痔疮: 从“后股之患”看气血脏腑的秘密
千年中医视角下的痔疮: 从“后股之患”看气血脏腑的秘密
发布日期:2025-07-05 15:11    点击次数:120

提起痔疮,很多人都觉得难以启齿,却又深受其扰。便血、疼痛、坠胀感……这一现代人眼中的“久坐病”,在中医典籍里已有两千多年的记载。不同于现代医学将痔疮归结为静脉曲张,中医从整体观出发,将小小的痔疮与全身气血、脏腑、经络紧密相连。

一、中医古籍里的“痔疮密码”:从脏腑失衡到气血瘀滞

早在春秋战国时期,《山海经》就记载了“赤眼,其病多痔”,将痔疮列为一种疾病。东汉《伤寒杂病论》提出“脉浮而涩,涩则无血,浮则为虚,虚则伤脾,脾伤则湿动,湿动则生痔”,首次从脏腑辨证角度解读痔疮成因。

在中医理论中,痔疮的根源主要与 “湿热下注”“气虚下陷”“气血瘀滞” 三大病机相关:

1. 湿热下注:现代人嗜食辛辣、油腻食物,常饮酒熬夜,这些习惯易在体内积聚湿热。湿性趋下,湿热下注肛门,导致局部气血运行不畅,最终形成痔疮。

2. 气虚下陷:久坐、久站、过度劳累,会损伤脾胃之气。中医认为“脾主升清”,脾气虚弱无法固摄,就像堤坝失修,直肠黏膜和静脉失去支撑,从而脱出、坠胀。

3. 气血瘀滞:长期便秘、排便用力过猛,或久坐导致肛门局部气血运行受阻,瘀血凝滞,如同河道堵塞,最终形成痔核。

二、痔疮的“中医脸谱”:不同症状对应不同体质

中医讲究“辨证论治”,同样是痔疮,不同人表现不同,调理方法也截然不同:

1.湿热型痔疮:便血色鲜红,肛门肿痛,常伴大便黏腻不爽、舌苔黄腻。这类患者需清热利湿,可用槐花、地榆煮水代茶饮,或食用马齿苋、苦瓜等清热食材。

2.气虚型痔疮:肛门坠胀,痔核脱出不易回纳,稍劳即发,伴有气短乏力、舌淡苔白。可尝试补中益气汤,或用黄芪、党参炖汤补气升提。

3.血瘀型痔疮:痔核暗红、疼痛剧烈,甚至形成血栓,舌质紫暗。调理需活血化瘀,推荐食用山楂、黑木耳,或用桃仁、红花泡脚改善局部循环。

三、老祖宗的痔疮“自救方”:内外兼修的智慧

中医调理痔疮强调“标本兼治”,除了口服中药,还有多种外治法和日常养护妙招:

1. 坐浴法:用五倍子、芒硝、苦参等中药材煮水坐浴,通过热力和药力直接作用于患处,消肿止痛、促进血液循环。

2. 穴位按摩:按揉 承山穴(小腿后侧肌肉隆起处)和 长强穴(尾骨端下凹陷处),每天3-5分钟,可疏通膀胱经气血,缓解肛门坠胀。

3. 食疗调理:多吃山药、芡实健脾祛湿;黑芝麻、蜂蜜润燥通便;忌辛辣、生冷食物,避免加重湿热。

4. 提肛运动:这是中医推崇的“懒人护肛法”,每天早晚收缩肛门30-50次,如同给肛门做“健身操”,增强直肠肌肉功能。

四、痔疮防治误区:别让小毛病拖成大问题

很多人认为痔疮“十人九痔,不用治”,或轻信偏方盲目用药,反而加重病情。中医提醒:

1.便血≠痔疮:直肠癌早期也可能出现便血,若血色暗红、伴有黏液,务必及时就医排查。

2.手术并非唯一选择:轻度痔疮通过中医调理可明显改善;但若痔核脱出严重、疼痛剧烈,需中西医结合治疗。

3.预防大于治疗:保持规律作息、定时排便、避免久坐久站,才是远离痔疮的根本。

从《黄帝内经》的“因而饱食,筋脉横解,肠澼为痔”,到现代临床实践,中医对痔疮的认识从未停止。这看似私密的“难言之隐”,实则是身体发出的健康预警。



下一篇:没有了